Page 24 - 2011no106

Basic HTML Version

李爱贤等
, 2011,
分子生物学
技术在甘薯
(
Ipomoea batatas
(L.) Lam.)
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分子植物育种
(online) Vol.9 No.106 pp.1766-1775 (doi: 10.5376/mpb. cn.2011.09.0106)
1771
行转录表达。此外,
Tanaka
(2005)
利用
mRNA
异显示技术,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甘薯块根中分离出
10
个与块根发育相关的基因
(SPF)
,通过半定量
RT-PCR
检测,其中
6
个在块根形成过程中表达量
增加,
3
个表达量减少,进一步研究表明,
SPF6
码类受体蛋白激酶
(RLK)
的分子结构和拟南芥
RLK
家族中的
LRRII
型比较相似。
随着研究的深入,甘薯块根
cDNA
文库建立起
来,直径为
0.3~1.0 cm
,用于鉴定与甘薯块根发育
相关的基因,数据分析表明
39
个表达序列标签
(EST)
与甘薯块根发育相关,根据
Northern
印迹结果,
22
个基因是在甘薯生长发育早期的块根和纤维根中
表达的
(You et al., 2003)
2.3
甘薯抗逆相关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长期以来,甘薯基因分离和克隆的工作重点是
抗逆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Wang
(2002)
从甘薯中分
离出了块根贮藏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区,并证明其在
茉莉酸甲酯
(MeJA)
和感伤处理下强烈表达。
POD
APX
属于植物体中的抗氧化酶,在环境
胁迫下通过催化植物细胞中氧离子的岐化反应来
消除氧化胁迫。现已从甘薯中分离出了多个
POD
基因,通过
Northern
印染表明,它们在不同的非生
物胁迫下有不同的表达模式
(Jang et al., 2004)
。随
后,
APX
基因也从甘薯中分离出来,进一步研究表
明该基因在
ABA
、高盐、高温、
H
2
O
2
和病原菌侵
染等各种环境胁迫下会增强表达
(Park et al., 2004)
利用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进行
同源扩增,并进行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RGA)
克隆研究在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
(
李春来和张怀渝
,
2004)
,近年来该技术已开始在甘薯抗病基因的分离
和克隆中得到应用。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
、甘薯
G
病毒
(SPVG)
、甘薯潜隐病毒
(SPLV)
是甘薯世界性的三大
病毒病。其中
SPFMV
危害最严重,可使甘薯严重
退化及减产,我国广大薯区每年由此造成难以估量
的损失。
Abad
(1992)
首次克隆测序了
SPFMV
外壳蛋白
(CP)
基因,为抗
SPFMV
基因的遗传转化
奠定了基础。利用克隆的
SPFMV-CP
基因可建立快
速、灵敏、特异性高的病毒检测手段,对于甘薯的
种薯生产、推广和脱毒具有重要的意义。孟清等
(2005)
根据国外已经克隆测序的
SPFMV
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成功克隆了
SPFMV
中国分离株外壳蛋白基因。
古英洪等
(2006)
根据已报道的
SPVG
外壳蛋白
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
RT-PCR
技术,从甘薯病
叶总
RNA
中克隆到两个约
700 bp
cDNA
片段,
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与已报道的
SPVG
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表明该片段是
SPVG-CP
基因。
Colinet
(1997)
最早克隆了
SPLV-CP
基因。随
后,黄玉娜和张振臣
(2007)
根据已报道的
SPLV-CP
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
RT-PCR
方法克隆了
SPLV
中国河南分离物
(SPLV-HN)
CP
基因及部分
3′
非编码区序列,由
879
个核苷酸组成。
甘薯茎线虫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对甘
薯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我国生产上推广面积
最大的徐薯
18
和南薯
88
均表现感病。柳哲胜等
(2006)
根据已报道的植物线虫抗性基因的核苷酸结合位点
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兼并引物,从甘薯中分离出了
与茎线虫病抗性相关的肌醇-
1
-磷酸合成酶基因。
和线虫病一样,根腐病也是我国甘薯最主要的
病害之一,林巧玲和曾会才
(2007)
以高抗根腐病的
徐薯
18
DNA
为模板进行
PCR
扩增,获得其
RGA
,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分析表明,这些
RGA
在结构上与己知的抗病基因
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它们很可能代表甘薯中不同类
型的抗病基因;所获得的
RGA
可做为分子标记筛
选甘薯的抗病候选基因,为甘薯的抗病基因克隆奠
定了基础。
3
甘薯遗传转化
植物遗传转化是指利用重组
DNA
技术、植物
细胞组织培养技术或种质系统转化技术,将外源基
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经植株再生获得转基因植
株的技术。甘薯遗传转化研究工作开始较晚,但已
取得了较大进展。
大量研究表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插入
DNA
片段明确、拷贝数低、遗传与表达稳定
(
景雪等
, 1999)
。早在
20
多年前,
Suseelan
(1987)
就论证了农杆菌可以侵染甘薯。此后,农杆菌广泛
用于甘薯遗传转化,如将甘薯叶片和愈伤组织与根
癌农杆菌共培养,诱导得到转化愈伤组织
(
朱宝成等
,
1992)
;用叶盘法获得甘薯转基因植株
(Newell et al.,
1995)
总而言之,甘薯遗传转化研究初期,所用的转
化受体主要是叶片、叶柄,另外还有子叶、茎、新
鲜块根、愈伤组织和原生质体;所使用的主要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