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2012no43

Basic HTML Version

分子植物育种
(
网络版
), 2012
,
10
,
1317
-
1322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2012, Vol.10, 1317
-
1322
http://mpb.5th.sophiapublisher.com
1320
缺失带型,所有表现为弯曲穗的品种扩增的带型为
非缺失带型,标记基因型与田间穗部表现型完全一
致,因此利用该基因标记可以直接追踪水稻直立穗基
因,快速鉴定其基因型,可以有效地加快育种进程。
直立穗型在粳稻育种中已经被广泛应用,
80
代初育成了第一个直立穗型品种辽粳
5
号,累计推
广面积近
1.33
×
10
6
hm
2
,结束了辽宁等稻区长期以
来日本引进品种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自此,直立穗
型品种层出不穷,分布地区越来越广,并且直立穗
型品种的数量和生产中的栽培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江苏省近几年审定的粳稻品种大部分表现为
直立穗型,这一现象充分表明了直立穗型品种的在
育种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目前,在育种界
直立穗型品种已被普遍认为是粳稻高产品种的重
要类型之一,在水稻生产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直立穗型有利于改善群体生态环境,同时群体
生长率高、抗倒伏性强,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可
认为是继矮化育种以后中国水稻株型育种史上的
又一个突破
(
徐正进等
, 1995b)
。但迄今为止,在水
稻生产上尚未出现籼稻直立穗品种。周维永等
(2006)
研究了在籼稻背景下直立穗型的遗传模式及其对
籼稻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直立穗
型遗传受一对核主效基因的控制,直立穗型相对弯
曲穗型表现为显性;直立穗型植株较矮,剑叶短而
宽,穗及穗颈节间较短,而弯曲穗型则相反;不同
穗型植株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直立穗型植株的每
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弯曲穗型植株,而千粒重、结实
率、单株产量则极显著低于弯曲穗型植株。
Zhou
(2009)
对籼稻背景下的近等基因系
R6547
进行研究,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另外发现直立穗基
因对水稻粒型存在较大影响,穗弯曲度与粒长及长
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性,长宽比的大小不仅影响产
量,同时也影响稻米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等。目前
市场上的籼型大米主要为长粒型,这类籼米比较受
消费者的青睐,因此,要想将直立穗应用到籼稻品
种的育种中去,必须要减小直立穗性状对粒长所产
生的负效应。可行的办法之一就是,尝试同时导入
其它的粒长控制位点,在保证直立穗穗型和株型不
变的情况下,将粒型的变化降到最小。直立穗型在
籼稻品种中的应用还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本研究材料包括弯曲穗品种和直立穗品种共
24
(
1)
,以及弯曲穗品种农垦
57
与直立穗品种
南粳
45
配制杂交组合后得到的
F
2
群体。所有材料均
2010
年正季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田种植,按水
稻常规栽培方式管理。
3.2
引物设计
直立穗基因和弯曲穗基因相比在第
5
外显子处
存在
637
个核苷酸的缺失及
12
个核苷酸的插入,突
变后形成一个蛋白质翻译终止密码子,造成
qpe9
-
1
仅编码了
195
个氨基酸。根据水稻直立穗基因
qpe9
-
1
DNA
序列差异,利用软件
Primer 5.0
设计引
物。
PCR
产物大小合适,能很好的在琼脂糖凝胶上
电泳分离。引物由
Invitrogen
公司合成。
3.3 DNA
提取
水稻苗期分单株取
6~8 cm
长的嫩叶片,水稻基
因组
DNA
提取采用
CTAB
(McCouch et al., 1988)
取约
0.1 g
叶片,剪碎放入
2 mL
离心管中。将离心管
浸没在液氮中,用一次性筷子将叶子研碎至粉末;
然后加
700 μL CTAB
提取液,充分混匀后
65
℃水浴
30~60 min
,间隔
15 min
摇晃一次;水浴结束后,加
700 μL
氯仿,充分混匀抽提
5 min
,室温下
10 000 rpm
离心
8 min
;吸上清置于另一个
1.5 mL
离心管中。在
上清中加入
2
倍体积预先冷冻的无水乙醇,充分混
匀后冰浴
30 min
。最后
12 000 rpm
离心
5 min
,倒掉
废液;将抽提出的
DNA
70%
酒精洗涤
2
次,自然
晾干后加
300 μL
ddH
2
O
溶解,-
20
℃保存备用。
3.4 PCR
扩增和电泳
20 μL
的反应体系包括:模板
DNA (
15 ng/μL)
2 μL
,引物
(4 pmol/μL) 2 μL
10
×缓冲液
(25
mmol/L) 2 μL
MgCl
2
(25 mmol/L) 1.2 μL
dNTP (2.5
mmol/L) 0.4 μL
Taq
DNA
聚合酶
(5 U/μL) 0.2 μL
灭菌双蒸水
12.2 μL
。在
PCR
仪上进行扩增,反应程
序为:
(1) 94
℃预变性
5 min
(2) 94
℃,
30 s
63
℃,
30 s
72
℃,
1 min
;共
35
个循环;
(3) 72
℃再延伸
10
min
。反应产物在
1%
的琼脂糖上进行分离,溴化乙
锭染色,然后在紫外凝胶成像仪上观察并照相。
作者贡献
朱金燕是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研究的执行人,同时
完成论文的稿件写作,仲维功是本研究的总指导,王军和杨
杰老师完成本研究中序列分析和引物设计部分工作,范方军
完成本研究中表型鉴定工作,杨金欢在本研究中承担分子检
测的工作,全体作者都阅读并同意最终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