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12no65

Basic HTML Version

分子植物育种
(
网络版
), 2012
,
10
,
1479-1486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2012, Vol.10, 1479-1486
http://mpb.5th.sophiapublisher.com
1480
研究背景
由禾谷镰刀菌
(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
为主要致病菌引起的赤霉病是世界温暖潮湿和半
潮湿地区严重降低小麦与大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
病害之一
(McMullen et al., 1997)
,我国南方冬麦区
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大麦减产
5%~10%
暴发性流行时减产可达
20%~30% (
汪军妹等
,
2005)
。近年来,赤霉病已不断向长江中上游麦区和
西北麦区扩展
(Ma et al., 2009)
。大麦籽粒被真菌污
染后会产生以
DON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为主的
次生代谢产物,这类毒素严重危害人畜安全
(Bai and
Shaner, 2004)
。当病麦粒用于酿造时,毒素会引起
啤酒喷涌
(Schwarz et al., 1996)
,当
DON
毒素超过最
高限量,麦芽生产公司和啤酒酿造公司将拒收
(Urrea et al., 2002)
培育抗赤霉病品种,利用品种的抗病性是控制
赤霉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1990
年以来,北美研
究者鉴定和评价了大量的大麦种质资源赤霉病抗
性,筛选出了可利用的潜在抗性资源,如
CIho4196
Gobernadora
Fredrickson
Chevron
PI566203
(Steffenson, 1998; Buerstmayr et al., 2004; Pena et al.,
1999; Zhu et al., 1999)
。国外还利用
Cheveron
CIho4196
Fre-derickson
等大麦抗源配置杂交组合
建立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进行分子作图和抗赤霉
QTL
定位,发现大麦赤霉病的主效抗性基因
(QTL)
主要定位于
2H
3H
6H
染色体上
(Yu et al., 2010;
Jia et al., 2011; Canci et al., 2004; Mesfin et al., 2003;
Horsley et al., 2006)
。大麦赤霉病抗源的筛选和抗性
QTL
定位为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科学依
据,但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栽培方式和市场
需要不同,仍有必要自当地现有栽培品种或育种材
料中筛选抗源并发掘抗性基因,这将有利于将研究
成果应用于当地的育种实践。因此,近年来江苏省
农科院和浙江省农科院等研究单位对本地品种资
源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自现有品种或
育种材料中筛选到一批大麦赤霉病抗源
(
戈和静等
,
2006; 2007;
陆琼娴等
, 2008;
贾巧君等
, 2007;
吴佳
祺等
, 2011)
,但这些抗源与国外已报道的抗源间的
遗传关系及抗性基因的异同尚不清楚。通过分子标
记对不同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可明晰品种间的遗
传关系,分析抗性基因
(QTL)
连锁的分子标记等位
位点的多样性有助于了解不同抗源的抗病基因的
遗传多样性
(Wingbermuehle et al., 2004)
本研究以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啤酒大麦生产上
应用品种或育种品系为试材,利用单花滴注和喷雾
接种方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评价,以分布于全基
因组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并与国外明确的抗
源进行比较,对已报道的大麦赤霉病抗源
QTL
的连锁
标记进行等位位点检测,试图明确抗性基因的遗传
多样性,为育种材料的进一步利用、新的抗赤霉病
基因发掘以及大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1
结果与分析
1.1
大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
以单花滴注和喷雾接种
2
促接种方式对大麦赤霉病
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见表
1
。单花滴注条件下,
2010
年和
2011
年不同大麦品系的病小穗率分别为
2.78%~26.32%
7.64%~36.43%
,均低于感病对照品
种甘啤
2
号的病小穗率
(35.82%
45.83%)
。方差分析
显示品种间及年份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可以很好
地区分抗感品种。年度间品种病小穗率的直线相关
系数为
0.854 1
,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品种间的差异
真实可靠。根据两年平均病小穗率鉴定结果,中感
对照品种单二和感病对照品种甘啤
2
号病小穗率分
别为
20.02%
40.83%
,分别达到中感和感水平,而
12
个供试大麦品种中有
8
个品种抗性评价等级为
R
(
病小穗率
<10%)
,其余
4
个品系抗性达到
MR
(10%~20%)
。国外的对照品种,
Morrison
抗扩展性
也达到
R
级,
CIho4196
Cheveron
在单花滴注表现
为中抗水平,
Fredrichson
在单花滴注条件下,两年
平均病小穗率为
31.38%
,在本地区表现为中感赤霉
病。孢子喷雾条件下,
14 d
调查侵染小穗数,平均
病小穗数在
1.10~6.90
之间,与单花滴注
21 d
的病小
穗率的
2
年平均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829 5
。说明以孢子喷雾和单花滴注方式都可以较
好地表示大麦赤霉病的严重度,大麦赤霉病的抗性
鉴定较稳定。对孢子喷雾接种后
14 d
的病穗率的调
查,供试品种加对照品种共
19
个材料中,病穗率大
90%
已有
12
个,说明在孢子喷雾接种后
14 d
进行
赤霉病调查难以区分品种的抗感差异。
1.2
大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应用
PopGene
分析了遗传多样性相关指数,结
果表明:有效等位基因数
Ne
1.00~2.00
,平均值为
1.65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
h
0.11~0.50
,群体平均值
0.37
Shannon
信息指数
(I)
0.21~0.69
,平均值为
0.55
,上述结果说明品种间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