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2011no32

Basic HTML Version

范芸等
, 2011,
脂质转移蛋白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
分子植物育种
Vol.9 No.32 (doi: 10.5376/mpb.cn.2011.09.0032)
1248
有研究认为
LTP
与其他分子互作共同参与
SAR
过程
的调节,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3.1 LTP
参与
SAR
Maldonado
(2002)
从拟南芥中分离到一个系统
获得性抗性
(SAR)
发生改变的突变体
DIR1
,它的局
部抗病反应正常;但接种病原菌后,正常植物会产
生的系统性获得性抗性发生缺失,对该突变体进行
基因定位发现,基因组中只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就是
LTP
基因;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植物系统获得
性抗性信号的传导。
Sarowar
(2009)
通过在转基因
烟草体内过表达
CALTPII
/
CALTPII
基因,诱导植物
对病原菌的抗性,验证
LTP
的功能;后又通过嫁接
实验,发现
CALTPI/CALTPI
CALTPII/CALTPII
合的嫁接植物均能对病原菌产生抗性,而
WT/WT
组合的嫁接植物则无抗性,但是
WT/CALTP
嫁接的
植物对病原菌却有很好的抗性,从而认为
LTP
在长
距离的系统性的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3.2 LTP
参与激发子触发植物细胞过敏性反应的
信号转导过程
激发子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它是一类能诱导寄主植物产生防卫反应的特殊
化合物,在与受体分子结合后,通过一定的信号传
导途径激发植物产生防卫反应
(
刘梅芳等
, 2008)
Osman
(2001)
认为激发子具有转移甾醇的活性,
与甾醇形成激发子——甾醇复合物后,与植物细胞
膜上的受体蛋白互作,引起植物细胞的过敏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从而激活抗病防卫
反应的信号转导途径,诱导植物抗性。
Buhot
(2001)
比较发现
LTP
和激发子空间结构相似,并且都具有
非特异性脂质结合活性,但
LTP
不能结合甾醇;体
内竞争实验表明,它们竞争性结合相同的膜受体;
推测
LTP
参与激发子触发植物细胞过敏性反应的信
号转导过程。
Blein
(2002)
认为:在病菌侵染植物
早期,由于很多真菌不能合成对其生存必需的甾醇
类物质,激发子在植物细胞和真菌之间穿梭将植物
细胞的甾醇类物质带给病原菌启动有性或无性繁
殖;另一方面,激发子与甾醇结合成激发子——甾
醇复合物后,与植物细胞膜上的激发子受体结合,
引起植物过敏细胞的死亡,进而诱导植物抗性的产
生。当激发子遇到
LTP
,由于它们在空间结构上显
著的相似性,使得
LTP
竞争性结合激发子的膜受体,
从而降低了植物细胞对激发子的敏感性,抑制了细
胞的死亡并诱导系统抗性的产生。
2.3.3 LTP
与茉莉酸
(jasmonic acid, JA)
几丁质酶
(chitinase)
等互作,并促进长距离信号传导
植物
LTP
分子中具有一个可塑的疏水空穴,可
结合容纳各类脂肪酸。一些脂质分子作为第二信使
参与植物细胞功能的调节,在细胞信号转导中构成
脂类信号通路。
Maldonado
(2002)
认为在病菌入侵
的情况下,拟南芥脂质转移蛋白
DIR1
与一种脂源分
子互作并促进长距离信号传导。这种脂源分子可能
是由病菌的质膜上合成或者释放的羟脂如茉莉酸、
磷脂酸,在植物防御信号中能够起到次级信使的作
用。
Buhot
(2004)
的受体竞争实验和脂结合分析结
果表明,用
LTP-
茉莉酸
(JA)
复合物处理的烟草能显
著提高抗烟草黑胫病菌
(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
力,而
LTP
-亚麻酸
(LA)
复合物、
LTP
LA
JA
单独
存在时均无上述效应;虽然
LTP
能与各类脂质分子
相结合,但惟有与
JA
的结合能显著增强
LTP
与质膜
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亲和力,因此他们首次提出
LTP-JA
复合物是
LTP
的生物活性形式。
Girault
(2008)
从葡萄中分离克隆出
5
LTP
亚型
VvLTP1~5
体外试验研究认为
VvLTP4
-茉莉酸复合体,诱导植
株对灰霉病
(
Botrytis cinerea
)
的抗性最高,
VvLTP4
之,茉莉酸最低。
LTP
属于病程相关
(PR)
蛋白家族,有报道
LTP
诱导几丁质酶
(PR
-
3)
等的表达,并与其互作促进植
物系统获得抗性
(SAR)
过程,从而增强植株抗病性。
Roy-Barman
(2006)
在转基因小麦中组成型表达脂
质转移蛋白
Ace-AMP1 (
从洋葱中分离到的抗菌蛋
)
,发现在
Ace-AMP1
转基因植株中,水杨酸
SA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葡聚糖酶
(PR2)
、几丁质酶
(PR3)
的水平均有所提高,表明
Ace-AMP1
诱导了
SAR
过程。
Jayaraj
(2007)
2
PR
蛋白基因,小麦
LTP
基因和玉米几丁质酶基因
(
chi2
)
进行转基因胡
萝卜实验时,发现
LTP-chi2
复合的转基因植株抗病
性要远优于
LTP
chi2
单个基因的转基因植株,表明
LTP
与几丁质酶互作增强了植株的抗性。关于
LTP
与茉莉酸和几丁质酶等如何互作、传递防御信息并
引起植物
SAR
进而增强植株抗病性,详细机制仍需
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