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AOR2013vol2no1

Basic HTML Version

水生生物研究
(
网络版
)
Shuisheng Shengwu Yanjiu (Online)
2
是这一类动物处境的一个代表。鲸的拉丁学名是由
希腊语中的“海怪”一词衍生的,由此可见古人对
这类栖息在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
但现代人类似乎对自然已不再有敬畏,将舰船和火
炮用于猎捕鲸类,使得鲸的数量锐减,很多种类如
北 真 鲸
(
Eubalaena glacialis
)
、 白 暨 豚
(
Lipotes
vexillifer
)
、加湾鼠豚
(
Pbocoena sinus
)
已濒临灭绝
(Roman et al., 2013)
所幸保护工作已在展开,一些环保组织
(
如绿色
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等
)
以及澳大利亚、巴西等国
政府已介入反对捕鲸。但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保护
的理念仍需大力宣传。
1.1.2
海洋鱼类
从远古人们划着独木舟出海捕鱼到亚里士多
德对
115
种海洋鱼类的结构、繁殖、洄游等方面作
系统的记述,再到现在海洋鱼类学的蓬勃发展,人
类对海洋馈赠给我们的丰富的鱼类资源始终抱着
浓厚的兴趣。进入
21
世纪,随着基因组技术的迅
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多种海洋鱼类
(
如半滑舌鳎
(
Cynoglossus semilaevis
)
大 黄 鱼
(
Pseudosciaena
crocea
)
非洲腔棘鱼
(
Latimeria chalumnae
))
的全基
因组测序和组装已完成,这对于理解海洋生物进化
历程、开发利用海洋基因资源和揭示海洋生物的生
长、发育、繁殖及其他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机制等
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海洋无脊椎动物
相对于巨无霸似的鲸鱼和庞大的鱼群,海洋无
脊椎动物一般个体较小而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其实
它们种数、门数最为繁多,占海洋动物的绝大部分。
各种各样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是研究各类生物课题
的好素材。例如乌贼现已是神经生物学以及仿生
学研究的热点;牡蛎基因组的破译,将极大推进对
海洋生物逆境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
(
Zhang et al.,
2012
)
;而深海无脊椎动物的研究更是大大地开阔
了我们的视野,如今深海无脊椎动物的种群生态、
生理、生化和适应机制等研究都在如火如荼地进
行。事实上,海洋无脊椎动物已逐渐从配角走到主
角的位置。
1.3
海洋动物的生态危机
之前我们提到海洋哺乳类,海鸟,海洋爬行类
这些大型海洋动物的处境堪忧,实际上,在人类大
规模开发海洋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海洋动物都面
临着生态危机。
海洋无脊椎动物也不例外,许多物种也面临着
灭绝的危险。目前已有 1300 多种海洋无脊椎动物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最高保护级别的红色名
录。以珊瑚为例,
32%
的造礁珊瑚面临灭绝威胁。
珊瑚一个很重要的生物学特点是,它与一种虫黄藻
共生,而虫黄藻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近年来的
全球变化
(
包括海水温度升高以及海洋酸化
)
使得海
洋环境激烈变化,使得虫黄藻大量逃逸或死亡,进
而导致珊瑚发生白化和死亡。
人类大规模开发海洋一方面破坏了许多海洋
动物的栖息地
(
如海龟的产卵场所
)
,另一方面带来
了海洋环境的污染,赤潮频繁爆发。此外,人类必
须控制自己的
特殊欲望”,例如亚洲人对鱼翅
的欲望,这导致鲨鱼总数大幅减少
(50
年来下降了
80%)
;对高档毛皮的需求,导致大量的海豹被捕
杀;还有日本人的捕鲸,各发展中国家对海龟的滥
捕。所有这些都让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变得迫在
眉睫。
2
海洋植物
在浩瀚海洋里,除了上述鲜活神秘的海洋动物
外,还有一个角色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同样
品种繁多、形形色色的海洋植物。海洋植物也在海
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资源也异常丰
富。海洋植物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藻类植物和
种子植物。
2.1
藻类植物
海藻生态特点以及习性各有不同,其中一类为
浮游藻,也称为单细胞藻类,一般悬浮在海洋里。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
初级生产者,为鱼虾蟹贝等提供饵料和食物。浮游
藻是测量水质的指示生物,海水受污染或富营养化
都将导致浮游植物的减少或过度繁殖,形成臭名昭
著的水华。
科学家们将栖息在海底的藻类称为底栖藻。底
栖藻的种类非常丰富:有被喻为“海上庄稼”的海
带;长达
300 m
、素有“海底森林”之称的巨藻;
我国沿海渔民称之为海菠菜或海白菜的石莼,等
等。底栖藻是海洋世界的“肥沃草原”,是海洋馈
赠给人类的绿色食品。此外,很多工业原料
(
例如琼
)
也可从藻类中提取。很多藻类的提取物具有抗
菌、抗肿瘤活性,为人们制造海洋新药物提供了重
要的来源。